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转载)
【作者:薛教员,编号16970 更新时间:2023-10-22】一、背数学
我曾经有一位同学数学成绩一塌糊涂,甚至都想放弃数学,去参加不要求数学成绩的院校。直至一天他想到“背数学”的学习方法,他写到:这个技巧是:不懂的问题,直接看解答,先背起来再说。如此一来,一题一般只要5分钟便背下来,从量来看,可以追赶得上成绩好的同学。
各位猜猜看看,从开始背数学后,她的成绩变好了吗?结果是,她的成绩进步神速,高中三年级时,数学模拟考试成绩还进入全国排名,并应届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院。比她小一岁的弟弟采用了此方法,也成为该校创校以来第二位应届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的学生。
无独有偶,1995年北京市文科状元、北京大学段楠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她在北京四中读书时,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只列上第30名,而且数学还没及格。那么,她是如何把数学成绩提上来的呢?她说:学习数学有一个自己的小窍门,不一定对每个人有用,说出来仅供参考:如果能学好数学是背例题背出来。不采用题海战术,但是从每种类型的题中找出一两道典型题“背”过一两次,理解之后,再看到难题就会拿着例题往里套了。
二、教材试卷化,试卷教材化
之前有位学生成绩一直很稳定,但拔不了尖。为了她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打破这一局面。直至有一天她忽然想到把试卷和教材来个角色互换,具体做法:
试卷和教材“角色互换”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试卷依照教材的顺序清理好,并编上序号。因为试卷基本都是按教材走的,清理起来并不费劲。
第二步,在试卷的开始处写上一段“导语”。主要内容有:一是此试卷考什么,二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要点。
第三步,在试卷结尾处,写上一段“小结”,总结自己考试情况,写出自己在知识上的缺陷。
她说,将这些试卷装订起来,反复阅读,实在比看教材过瘾。
再说教材与试卷的“角色互换”。这位同学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
第二步,阅读一段,就用若干问题以考题形式总结出来。
第三步,将问题和参考答案写在一个本上,至此,教材试卷化工作即已完成。
她说,教材上每一节或每一章往往也有思考题,但教材试卷化时,要比教材更细,可以一小段就出一道题。
三、回过来做课本上的题
老师有个建议:索性先回过头来,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把课本上的题全做一遍。这么做的原因有:
第一:课本上的习题,是编教材的老师费尽心思、反复考虑才挑选出来,是最具代表性的题,是最具代表性的题,是最好的题,值得去做。
第二:一般来讲,课本上的习题,尤其注意与概念、公式、定律的联系,而数学成绩不太稳定的同学的一大通病,就是基础不劳,概念、公式、定律等掌握得不是很好,为此也值得去做课本上的题。
第三:课本上的习题,有的老师讲过,有的教参书上有比较详细的讲解,比较容易做对,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的2001级本硕连读班的的洪伟雄同学也有同感。他说:“第一,做题应先做课本上的题。第二,做题还有个“适度”问题。”
四、做数学题时,先求快,再求准
做数学题的两个基本指标是快和准。老师认为,在解决快和准这一对矛盾时,不妨先求快,再求准。他写道,自己计时做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自我改卷平分。先求“快”,力求做完,再求“准”。很多高考数学做不完,就是平时缺少这种高强度训练的结果。要知道,在高考中,“时间就以为着胜利”。
把“快”列为优先、第一位的因素的理由有:
第一,如上所述,现在的考试,是将熟练程度列入考察因素。要想拿高分,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解题速度。
第二,从学习心理学讲,做完一件事(尽管不完善)会使人有种成就感。先有了这种成就感,再去追求完美感(少错),是符合人的学习心理的。
五、专攻大题的技巧
之前一位同学说,高考模考时,数学成绩始终在120——130分之间徘徊,心中很苦恼。她向我请教该怎么办,我沉思了一阵,说:“你最近的成绩稳定在120——130分之间,下一步要争取稳定在130分以上。既然你觉得选择题、填空题已游刃有余,那么不妨专门练一下大题,提高解难题的能力。要知道好多同学拿不到高分得原因。
六、考前突击数学的方法
另一位同学在最后一个月复习的绝招是:在最后一个月里,对数学只有一个“看”,看练习,看复习资料。一眼就看得出解题思路的,从此不管它;看不出的,就在草稿纸上演算,演算到理清思路就停止,并在题前作“△”;很难的综合题则比较正规地演算,目的仍在于寻找思路。这种题一直做出结果,并在题前作“★”的标志。三五天后,再回过头来,没有记号的弃之不顾;有“△”的看一看,一般能看出从何处下手;有“★”的,看还看不出思路的,在草稿上演算,知道怎么做了,又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