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备课随笔
【作者:韦教员,编号14037 更新时间:2021-07-25】以这节课为例,谈谈我对“1787年宪法”的教学思考。
一、困惑:美国凭什么?
我从使用现行教材(岳麓版)至今,屈指算来,“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的各种课型我自己讲了不下30余次,听别人讲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不下20次。自忖虽然愚笨,还算勤勉的我一直有两个困惑:
其一,美国凭什么可以制定出一部使用200余年而其基本精神不变的成文宪法?
纵使“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熟悉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纵使这是由一群被杰斐逊誉为“半人半神”的人制定的宪法。就能解释在发生沧海桑田般巨大变化的美国,宪法基本精神不变吗?
其二,美国凭什么能把宪法的基本原则落实到具体宪政实践之中而不改其设计初衷?
常识告诉我们:再精巧的设计也无法抵御现实的“侵蚀”;再伟大的构想也要与具体实践“妥协”。美国1787年制定的宪法如何在版图扩大到3倍多后,兼容种族、民族、宗教和习俗均有显著“异质性”的国民不同诉求呢?200年前宪法提取到的“最大公约数”在增加了难以计数的新变量之后,怎么还能保证仍是“最大公约数”呢?
二、阅读:美国为什么?
郭富斌老师提出:教师的阅读边界在哪里,课堂的边界就在那里。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认知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解决自己的疑惑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疑惑,拓展自己阅读的边界才有可能拓展课堂的边界。本着实用主义的“投机心理”,我做了两方面的阅读。
一是从新梳理早先读过的易中天的《费城风云》、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之如彗星划过夜空》、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等论述美国宪法的经典之作,从中找寻可资利用的细节材料。
二是认真阅读了新近购得的两套论述美国历史的书籍。一套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人》,另一套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尔比恩的种子——美国文化的源与流》。这两套书对于我确立本课的立意和基本逻辑助益甚大。
除此以外,我还广泛参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高水平专业杂志上刊载过的、涉及本课的诸多文章,从中获益匪浅。
三、实践:课堂做什么?
我从美国是一个自由和民主的“大火锅”导入,和学生一起探寻这个特殊味道“火锅”的“老汤”和“底料”是怎样形成的?
(一)一群追求自由的人
新大陆移民的核心群体是英国人。先后有四批不同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英国移民,在不同的时间段来到新大陆的不同区域,带来了“四颗自由的种子”。
这“四颗自由的种子”在争取新大陆独立的过程中扮演了四种不同的角色,发动了“四场自由的战争”。
1775—1776马萨诸塞民兵率先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捍卫自主管理自己事务的自由传统;1776—1781以华盛顿为代表弗吉尼亚贵族领导独立战争,捍卫“萨克逊祖先”古典自由;1779—1781边区人冲锋陷阵,成为独立战争最艰苦阶段的作战主力;1781——1783特拉华精英富兰克林等人主导经济和外交斗争,最终北美独立获得国际社会承认。
正是因为四类人在独立战争中都有特殊的贡献,独立后在自由体制的协商过程中有几乎对等的话语权。所以,新大陆上的新体制融合了四种人对“自由”的不同理解。那么这四种自由的思想分别是什么呢?
尽管都追求自由,但是彼此对自由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刚刚独立后的新大陆,还没有形成一个大“火锅”,而是一个大盆子里放了四个“小火锅”。四种人从各自的自由理念出发,邦联政府便成了“自生状态的自由”的遮羞布。
(二)一部保障自由的法
马萨诸塞人从“有序自由”观念出发,坚决反对邦联拥有征税权,以免陷入“被环境奴役”境况(马萨诸塞的子孙罗斯福在“新政”时,把其表述为“免于恐惧的自由”)从而危及个人自由。弗吉尼亚人从“支配性自由”观念出发,主张建立处于“支配性”的地位的“小政府”(这是“弗吉尼亚方案”的文化“基因”)。特拉华山谷人从“相互自由”出发反对“支配性政府”,所以邦联无权协调各邦(州)际贸易、外交利益。主张“天然自由”的边区人反对邦联拥有军队。所谓“邦联制弊端”的种种表现都与四类人对自由的追求有关。
邦联政府的弊端促使四类人重新坐在一起,协商解决保障自由的方法。他们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呢?
概括起来说费城制宪法会议要平衡好两大类关系:一是实践层面: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大州和小州关系、南方和北方关系;二是理念层面:理想与现实关系、秩序和自由的关系、工具性国家与目的性国家的关系。
面对这么多棘手的问题,这群被杰斐逊称为“半人半神”的人,只能通过选取“四种自由”的最大公约数来协商解决。
于是,被提取了“四种自由”最大公约数后的“自由共识”,被1787年宪法表达为三个原则。(分析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略)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宪法制定过程本身就是四种自由观念相互融通、互相溶解的过程。美国自由民主的“火锅老汤”就是四种自由观念的互融互通,这也是新体制之所以“新”的原因所在。
(三)一个实现自由的国
常识告诉我们,紧靠一纸宪法就实现自由是不可能的。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确立、发展、完善都是在实践中、在现实中不断融入到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老汤再好,也得和食材充分接触后才能被吸收。
在自由民主实践当中,拓展了自由的新境界,那就是民主不仅仅是少数服从多数,还要防止多数人侵犯少数人合法权益(罗德岛例证);自由不仅仅是强者的自由,更要防止强者侵犯弱者的自由(大小州的妥协)。
在自由民主实践中,新大陆还发展和完善了新体制。
学生讨论:为什么自由在低处?
总结归纳:
新大陆上的新环境、新大陆上的新思想推动“一群追求自由的人”,根据新形势、利用新思维制定了“一部保障自由的法”;宪法的新实践和新现实成就了“一个实现自由的国”。自由的国发展自由的人,自由的人完善自由的法,自由的法推动自由的国,如此循环往复,成就了美国自由民主的特殊“火锅”。
这个火锅的老汤可以浸入所有的食材而又保持其特色,这底料可以渗入所有的食材而又不使其丧失真味。这火锅由传统造就,也因现实使然。但凡品牌火锅店,各家有各家的老汤,各家有各家的底料,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可以相互借鉴,不能简单模仿。
四、反思:我什么这么做?
岳麓版教科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世瑜主张“立体全景”地认识历史。他强调总体史的核心,乃是“要求我们把社会看做一个整体,所以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了解历史上的社会史如何结成一个整体的,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怎样进行着相互间的调适、从而使社会能够正常的运行,这个整体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力量或因素在起作用,即或凝聚、或分离或改造这个整体及部分,等等”。
本课我从携带“四颗自由的种子”的“一群追求自由的人”出发,考察“他们相互间调适”并“结成一个整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四部分人相互“凝聚”“改造”自身和整体的过程。
按照这个逻辑其实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部美国历史。
独立战争,马萨诸塞的清教徒打头阵。宪制建国,弗吉尼亚的保王党最拿手。西进运动,边区的牛仔冲在前面。废奴运动,特拉华的贵格会提供道义力量。一部美国史,其实是四种力量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个过程反复发生,就像打铁一样,把一个文明锻造得既多元,又整体,还有极强的韧性。
“我们的历史叙事常常假定有一个历史发展的普遍模式,而忽视了某个社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或者将这些差异性和特殊性描绘为普遍模式的体现和变化。正是个性化、差异化和特殊性构成了历史的共性和普遍性,而不是相反。”
美式宪制推广到别处往往“水土不服”,恰恰在于美国的“个性化、差异性和特殊性”。
苏子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置身“此山”外,看到的就一定是“庐山真面目”吗?“欲识真面目”或许“深入此山中”和置身“此山”外结合才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