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培养的新标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1-08】重新定义好孩子的标准
我们常常会对孩子说:“要乖!”“要表现好!”无形中,“孩子在别人面前为我们做足面子、让我们觉得脸上有光”成为了判断是否是好孩子的标准,但事实是否是这样呢?所以,一定要认清,好孩子的标准究竟该是什么样。
“表现好”?
旧标准:孩子有社会称许的表现
新标准:对孩子的期望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阶段
典型情境:你的女儿两岁。好友贝贝妈带着贝贝来访,贝贝看中了你女儿最心爱的娃娃要玩,你女儿不给,你命令女儿把娃娃交给贝贝,女儿只得照做。贝贝走后,你的女儿大哭一场,说再也不和贝贝玩儿了。
孩子不“抠门”,能和小朋友分享,无疑会让我们觉得很有面子。但希望两岁的孩子就懂得分享,而且是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这个要求就超出孩子的年龄了。即使我们自己,就一定能把最心爱的钻石耳钉借给朋友分享一晚吗?
为了让孩子不因自己的冲动而产生不好的后果,我们可以通过妥善安排情境来避免。同时,当我们提出的要求符合孩子的年龄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帮助孩子达到期望。
“听话”?
旧标准:孩子听从成人的指示
新标准:孩子有内在的行为准则
典型情境:孩子在游乐场上迟迟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见小朋友越来越少,你对孩子说:“别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该走了吧!”终于把孩子拖走了。
当我们用“别的小朋友都如何,所以你也要如何”这个句式来向孩子提要求时,潜台词就是,我们对你的标准是相对于别的小孩的。于是孩子可以很容易地反驳:“你看东东还没有走,我也可以不走!”
我们对孩子的语言模式里隐含着我们的假设和判断。当我们一贯以相对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时,不仅会陷入自相矛盾,和别人比较也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焦点。
为了培养孩子内在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对某一种情境下孩子应该如何行事有明确的标准,并且一贯地执行。同时,不同的照看者对孩子要遵守同一标准,这样孩子会感到更加明确和稳定。
“懂事”?
旧标准:孩子很讲道理,不轻易发脾气
新标准:孩子有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
典型情境:你4岁的儿子和邻居家的浩浩一起玩游戏,两个孩子有不同的玩法,你的儿子说:“你那样就不对,我这样就对!你一定得按我说的玩!”,两个孩子你一拳我一腿地打了起来,你把儿子拉到一边,厉声呵斥了一顿。
在现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尊重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尊重包含很多含义,在有不同意见时能够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甚至想方设法达到妥协,就是尊重的内涵之一。
研究表明,那些道德发展较好的孩子,往往来自有平等、民主气氛的家庭,母亲往往比较有灵活性,更多使用讨论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而不是命令式,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带着积极、愉快的情感。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要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了培养孩子的尊重他人的能力,我们应该容许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耐心倾听孩子的话,甚至从中找出好的地方加以肯定和鼓励。即使不能实现孩子的想法,也要表示理解他。
“有规矩”?
旧标准:孩子做出好的、能够得到奖励的行为
新标准:孩子有内在的秩序感
典型情境:路上又堵车了。你从左边换到右边,从右边换到左边,还是开不动,于是把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后面5岁的女儿问你:“为什么我们走这边?”你说:“这儿没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
内在的秩序感是现代人的特点。对孩子的行为我们会给予奖惩,但是奖惩本身只能让孩子知道趋利避害。孩子们更多会通过观察成人的行为来学习。当我们在没人监督时候违规,孩子就学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
为了让孩子具备内在的秩序感,我们应该在行为表现良好时奖励孩子,但不以奖励作为有好行为的交换条件。同时,我们也不应该以惩罚作为家长自己出气的方式,惩罚应该是让孩子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家长的情绪宣泄。
教给孩子自我控制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满足物,通过想像好的结果以及积极的自我对话来帮助孩子克制冲动、延缓满足、抵御诱惑。
好孩子的培养需要家长和宝宝共同的努力。我们应该重新定义好孩子的标准,不再追求表面的面子和听话,而是注重孩子的内在发展和道德素养。通过妥善安排情境、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明确行为标准、尊重孩子的意见、教给孩子自我控制的技巧,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成为有内在秩序感、尊重他人、符合自己年龄发展阶段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