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角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探究
【作者:李教员,编号847 更新时间:2014-02-13】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中学生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指出其过于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而忽视语用能力的弊端,说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视语用比例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初步的解决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语法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对目的语语法知识的掌握。教学和教材重视语言形式分析,似乎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一整套语法规则,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语法能力,忽视学生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不能正确使用目的语,经常发生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情况。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的文化特征,所以称之为跨文化言语交际”(1997)。利奇(GLeech,1983)认为,“一个社团的交际常规迁移到另一个社团就会发生语用失误”。换句话说,语用失误是由于未能意识到各种语用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与语法错误不同的是,语用失误可能被听者误认为是非英语本族语者故意的不礼貌,不友好,甚至是粗鲁。为了对中学生的语用能力情况有所了解,我们的问卷设计考查到以下几方面:
⑴ 获得语言系统的知识后,是否能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语言;
⑵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是否完全成正比;
⑶ 中国学生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调查分析:
题目表现出中学生的语用能力相对较差,如表达关心,赞扬,请求和问候,指示,命令,拒绝等。在对道歉的应答甚至低至6%。下面具体分析一下测试中出现的语用错误的形式:
1、违反英语使用习惯而误用表达方式。以第6题为例,Before an English lecture, you volunteered to clean the blackboard.Professor: 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You: A) Never mind. B) It’s my duty. C) You’re welcome. D) No, no.这是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表示感谢,中国学生答谢的对话。但是中国学生的答语It is my duty to do so是用于汉语语言环境下恰当的言语行为,是表示谦虚的一种回答。而外教根据其文化背景所期待的回答是类似“It’s my pleasure.”“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等等之类的恰当回答。他可能认为 “duty”一词背离了交际准则,而另有他意。虽然这些回答严格遵守了中国人的谦逊原则,但是这样的回答却让听话者感到自己的判断能力受到怀疑。因此对中国学生的回答深感惊讶。这种语用语言失误有一些来自语用的错误转移,即错误地套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或不加选择地乱用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这些因错误转移而导致的语用失误,也与英语教学有关。比如将“never mind”理解为“没关系”,错误地用于应答别人的答谢,不注意它们之间的语用差别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逐步减少语言输入与输出中的翻译倾向。
2、不了解文化背景差异而导致负向迁移。母语是影响外语学习者正确选用语言形式的另一重要原因,母语的介入和本族语文化的影响可以导致语言产生负向迁移。例如,中国学生由于从小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认为在接受赞扬时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因此在第18题,Teacher: You are a clever woman.Xiaoli: A) Thank you. B) No, I am not a woman. I am a girl.C) Oh,no…no,thanks.小丽受到赞扬“Your are a clever woman.”的语境下,有77%的学生选择了B或C,C答案,学生在本能地谦让之后才反应过来应当道谢,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转折;B答案小丽将woman和girl严加区分,以为两者价值不同:前者表示已婚女人,后者表示未婚的年轻女子,生怕别人把自己看老了,故作此回答。可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就完全不同:十几岁的女孩子就希望被看做成年人,女大学生更自视为成熟的woman,他们讨厌别人仍将她们作为girl看待,认为那是对她们的羞辱,因为在她们眼里girl实际上是幼稚无知的代名词。在英语中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听话人的反应方式往往是表示感谢,或流露出愉悦的情绪,或将恭维或赞扬转达给对方或第三者。例如:
(1) A:You looks pretty in your sweater. B:Thank you.
(2) A:You did a good job last night. B:Did I? Thanks to John,he helped me a lot.操英语的人往往会把汉语中的“否认”看作是谈话对象的无礼,或者把表示谦虚的“自贬”看作是自卑或言不由衷的虚伪。再如第5题,At a dinner, you say to your friend Nancy: A) “Eat slowly please.”B) “Take your time and eat slowly.”C) “Enjoy!”中国人席间最常说“来,尝尝这个菜”、“慢慢吃,多吃点”、“多吃点,别客气”等。这些话用英语说出来就是“Come on,taste this”,“Eat slowly”,“Eat slowly and have more”一类的话语,在这种场合,如果主人是操英语的本族人,一般先征求客人同意,才递上食物,有时只说一两声“Help yourself’,往往就不再“劝食”了。此外,结束时,操汉语的主人还会问客人是否吃饱了,有时还再三叮泞客人要吃饱,甚至担心地问客人:“没吃饱吧?”、“你可能还没吃好”。作为客人自当说一声“吃得很好”,“吃得很饱”,从而间接地对主人的菜肴表示赞赏,并向主人的殷勤招待道谢。而在西方,情况就不同了,人们更多的是利用相聚的机会在席间谈话,主人是不会问客人是否吃饱、吃好的,而客人也无须告诉主人他己饱食一顿,除了表示“I enjoy the meal”之外,更多是表示他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或者表示有机会结识某人而感到高兴,并为此而向主人道谢。
3、不符合会话的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P. Grice)在《逻辑与会话》中提出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其中包括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如12题Soon after a lecture, Li Hua went on the platform.Li Hua: A) 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lecture, Mr. Smith. B) Dr. Smith, you’ve made a wonderful lecture. C) You must be tired after the lecture.Have a rest. D) Hi, it’s a very successful lecture!Smith.有40%的学生选择了B选项,在此使用恭维语显得不恰当,因为在西方人的眼中,学术报告讲求的是实在,而不需要用wonderful来形容。因此,违反了质量准则。又如16题中Li wanted to ask his English teacher, Mr. Smith, to explian some questions so he went to his office, entering the room and said,A) You’re not busy, I hope. B) Got a minute? C) 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 Mr. Smith? D) I am sorry to interrupt you.You see I am not good at english,so I’ve probably made lots of problems.有40位学生选择了答案D。此选项包含了超出需要的信息,因此违反了数量准则。
4、不符合会话的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包括六个方面:策略、慷慨、赞扬、谦虚、赞同、同情。第3题中,When introduced to an old professor or to a friend’s parents,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m?A) “How are you?”B) “Hi!” or “Hello!”C) “Hello, it’s nice to meet you.”有48人选择了“Hi!or Hello!”但是,Hi和Hello一般对朋友适用,在此用于长辈有所不妥,因此违反了礼貌原则。但是,如果过于礼貌又显得不够得体,如第20题中In a taxi, you may say to the driver:A) Airport, please. B) Excuse me, 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C) Would you please take me to the airport? D) Where is the airport?.选A和C的学生一共有60人,占了总数的60%。其实,对出租车司机只需要说“Airport, please!”恰当,既不失身份,又礼貌得体。还有一些特定的语言形式,如第4题中Tom: Is the library open on Sunday? Leo: A) Yes, certainly. B) Of course. C) Yes, it is.对“Of course!”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Of course并非在任何场合下都与汉语的“当然”等同。本可以只用肯定语气回答,但此处效果为“You should have been know it. What a stupid question!”隐含之意会让人感觉到出言不逊,没有礼貌。另外如第15题,从Giff与Ashley的对话中,汉语中“让病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对病人的关心与体贴。而英语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多余的热情,侵犯了个人隐私和个人自主。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景下只需说“I am sorry to hear that.”
三、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在语法教学中,我们涉及的大多数规则是以形式为主,但实际的运用中,往往会出现形式与功能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我们单纯以语法形式为依据而不根据具体的语境,交际活动就会失败。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师生对话如下:Teacher:Tom,would you like to read the passage for us?Studeni:No,I wouldn’t.这在课堂对话中,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显然,他没有理解说这句话的语用含义。教师虽然用的是一般问句,但不是真正的疑问句,并不期待学生做出“Yes”或“NO”的回答,而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让Tom读文章,但这功能在这则对话中没有实现。(何自然,1988)同样,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话语可实施相同的行为,相同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实施不同的行为。例如: Shut the door! Could you shut the door? Did you forget the door?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靠语言知识的传授是不能解决的,外语学习离不开对所学语言所代表和负载的文化的了解。如果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记单词,背语法,再加上掌握听、说、读、写技能,那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用好外语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语用能力不会随着学生的英语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而自然地提高。语用知识是要教的,培养语用能力有赖于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学来的语用知识。
四、语用学视角下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决定了英语教学不只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正确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使他们尽量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只表明说话人使用的语言不够熟练、地道,而语用失误容易被对方视为说话人的品质、意图等有问题。首先,英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教学观念,加强自己的语用意识,进而改进教学模式。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输入相关文化知识,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比如英汉语中表示寒暄、问候、告别、请求、拒绝、道谢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文化在实施同一言语行为时所采用的语言形式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度。其次,提醒同学积累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阅读外语刊物、观看原版影视、收听外语广播、利用各种机会与外国人交往。在掌握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做到“Do as the Romans do”。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扩充专业知识,养成敏锐的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英汉两种语言、挖掘出各种有意义的文化因素。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授适量的语用学理论知识,用平凡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失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并且使学生了解到语言、社会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教学应当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英语教学更有效,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应当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参考文献:Pragmatics.Levinson, S.C. 1983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rinciples of Pragmatics.Geoffrey N. Leech, 1983 Longman: LongmanSemantics(two volumes).Lyons, J. 197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Doing Pragmatics(2nd ed).Grundy. P. 2000 Lond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语用学导论》,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